从小小酵母中窥视广袤国际

作者:产品中心 来源:产品中心 发布时间:2024-11-21 23:12:43

  一本好书的诞生从好的选题开端。为何会找到“酵母”这个群众既了解又生疏的微生物作为图书选题的主角,要从我学生时代与酵母的“缘分”谈起。我读研讨生时地点的课题组,研讨方向是以酿酒酵母为东西之一,研讨人体蛋白质的功用。酿酒酵母,菌如其名,能将糖转化为酒精(因而试验室里经常飘散着淡淡的酒香)。酿酒酵母是最早被人类运用的酵母品种,在人类还未识其真面目时就被用于酿酒和发面,这一前史至少可追溯到6000年前。现在,它是生命科学研讨中重要的“形式生物”和重要的工业菌种,也是酵母这个大类群中的代表物种。酵母归于真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而人类是多细胞真核生物,两者既差异巨大又有共通之处,许多科学家以为,经过研讨酵母,能够破解生命之谜,寻觅治好人类疾病的办法。我也是这科学大军中的小小一员。其时,国内以酵母为研讨目标或研讨东西的试验室寥寥无几,我的导师带领咱们一批学生翻译了《酵母遗传学办法试验攻略》。这段翻译阅历写在了我的求职简历中,能够说,酵母不光帮我完结了博士论文,还助力我进入了出版职业。

  2009年结业后,我进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开端参加“哲人石丛书”的修改出版作业。也许是肄业阶段留下的痕迹,我希望能找到一本书,叙说酵母的宿世此生,并把这本书归入“哲人石丛书”里。不过,酵母始终是一个较为小众的研讨范畴,鲜有群众耳熟能详的科学大师或改动国际的严重发现,尽管它在人类社会中多种多样的人物是好的切入点,但也对作者常识储藏的广度和深度提出很高要求。一直以来,国内外以酵母为主角的群众读物,根本集中于酿酒、烘焙之类的美食前史,所描绘的仅是酵母与人类联系中的几个维度,科学性较弱,难以契合“哲人石丛书”的当选规范。

  2022年的一天,搭档来找我谈论英国学者尼古拉斯P.莫尼编撰的一本图书,尽管终究该选题被抛弃了,但翻看作者简历时,我惊喜地发现,他还写过一本关于酵母的书。阅览外方发过来的样书时,我的惊喜更大了:作为一位真菌学家、阅历比较丰厚的科普作家、备受欢迎的演讲者,莫尼既有厚实的科学功底,又具有丰厚渊博的跨界常识,着笔生动诙谐,叙说引经据典,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被火山灰掩盖的庞贝古城遗址,从古罗马人酷爱的硬面包到现代人中盛行的康普茶,从酿制各种美酒到出产各种疫苗和药物,从在显微镜下调查酵母喷发孢子到运用DNA给酵母分类和基因改造酵母,他把我早已了解和闻所未闻的关于酵母与人类共生共赢的故事,叙说得精彩纷呈。我所等待的关于酵母的科学人文读物,不正是这样的吗?很快,我向出版社提交了这一选题,并敏捷取得经过。

  好选题在手,接下来便是从翻译和修改方面确保书稿质量,打造精品。“哲人石丛书”通常会寻觅有专业布景的译者,以确保译文的科学性,所以我托人把寻觅译者的音讯转发到“我国形式真菌研讨会”微信群。音讯宣布后,很快我就收到几位学者的回复,他们对这本叙说酵母的书发生了极大爱好,理由简直相同:尽管酵母很重要,但面向群众的读物他们还没见到过;他们也希望能有好的图书,让群众清楚自己的研讨目标。

  不过,研讨者们的科研使命都适当深重,有一位研讨者乃至在试译后感到无法准时完结而抛弃。终究,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凤鸣,与咱们签署了翻译协议。林教授现在的首要研讨范畴是组成生物学、体系生物学和生物医用资料,但在学生时代,她师从元英进院士,进行过酿酒酵母的蛋白质组学研讨,天然是一个极佳的人选。尔后的一年里,林教授在面对深重的科研和教育使命的一起,以极大的热心和高度负责的情绪完结了翻译。在修改此书时,我不止一次感到选对译者的重要性:作者尽管行文美丽亮眼,但有时过于要言不烦,让人有点不明所以,林教授以自己对酵母学科常识的了解和厚实的言语功底,化解了不少难解之处。

  修改此书的进程十分愉悦。书中丰厚风趣的故事,让人眼前一亮的插图,都是高兴的来历。例如书中说到,许多商家为了推销酵母蛋糕,对其成效大加吹捧,乃至虚拟了若干或许并不存在的“专家”,此种方法与当今的无良广告并无二致。跟随着书中叙说,我似乎看到酵母从远古走来,与人类翩然共舞至今,它是让人类先人和森林小动物痴迷的棕榈酒,是先民久居日子的推动者,是啤酒桶里上升的泡沫,是把面团吹成气球的行家里手,是让大雨倾盆而下的微粒,是还在争辩中的应对气候变化计划,是现代科学家一窥生命微妙后感叹自己无知的细胞国际。

  当然,有时候也会遇到扎手的问题,需求查验处理。原著成书于2018年,书中有不少对未来的“展望”,例如猜想2020年全球胰岛素市场规模将翻一番,但是实际中的确如此吗?为此我咨询专家,得到的回复是,因为新式降糖药的不断发现,胰岛素的市场规模并未如其所说;书中还猜想意大利的某个冰川将于2020年前消融,但查询下来至今仍然存在。对诸如此类的“将来时”表述,我都细心核对,并经过删去、加注等方法加以处理。

  在修改进程中,一件工作也触动了我。书中有许多冗长乖僻的酵母物种称号,为了核实译名,除了查询专业的真菌分类辞典,我还找到了“我国一般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和“我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网站,工业出产、科学研讨所运用的菌株根本都能在其间查询到。看来这些年,不只酵母的科学基础研讨取得长足进展,其工业出产服务也已不断老练。学科开展带来的优异译者等资源,为做一本好书供给了条件。

  书名与封面无疑是书的门面,决议了读者是否会瞬间被招引。这本书的书名和封面都阅历了绵长的考虑打磨。

  书名原文是The Rise of Yeast:How the Sugar Fungus Shaped Civilization,主书名中的rise一语双关,既描绘了酵母发酵进程中让面团胀大、啤酒气泡上涌的具象画面,又有酵母重要性不断的进步的笼统涵义。主书名直译为“酵母的鼓起”,但既无原文的双关意,也无法直观表现书的主题和内容。之后,经过我与译者及社内包含营销在内的许多搭档屡次谈论,阅历屡次“脑筋风暴”,终将书名确定为《酵母演义——真菌怎么刻画人类文明》,以突出版的丰厚内容和酵母的严重意义。

  至于封面规划,最困难的当地在于,用什么样的画面去表现“文明”二字。美编做了数个计划,有写实相片的,有笼统元素的,但鲜有如人意的。效果,当规划再一次堕入阻滞时,美编灵光乍现,找到了一张我国古代酿酒场景的手绘图。封面一完结,就取得了各方认可:我国文明延绵几千年至今,代表文明水到渠成;书中说到的最早的酿酒依据来自我国,我国酵母品种最多样,并且,这个封面也与我国风的书名相辅相成。

  尽管这本书本来已有《天然》杂志以及多位名家的谈论推介,但我以为,若再有国内专家编撰引荐语,可协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此书的内容和价值。所以,我邀请了两位引荐语作者。一位是译者的导师元英进院士,元院士对酵母了解已十分深化,但仍然宣布了“经过阅览这本书深深地感受到酵母在食物、动力、医药健康等范畴低沉豪华般存在”的慨叹,并赞扬“作者妙笔生花”“把许多专业相关常识写得通俗易懂”。另一位是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他是食物工程博士,因编撰《吃的本相》系列为群众熟知,现在仍是活泼的网络科普达人。他以为这本书“常识性与可读性俱佳”,能协助读者知道“尽管陈旧,但绝不过期,一直在科学与工业的前沿与时俱进”的酵母。

  当印制好的书拿到手中,我心中如释重负,也欢喜无比。酵母用人类供给的糖蜜酿制出美酒好菜,作者、译者和出版者则用人类社会累积的科学与人文效果,酿制出版。接下来的,当然是品味。诚心希望每一位翻开此书的读者,都品味到人类文明与酵母磕碰发生的精彩,了解古今中外学者从小小的酵母中窥视到的广袤国际。(伍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