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钢铁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部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任重道远”,这些看法来自不同学者和专家。那么,钢铁行业实现低碳转型路在何方?
近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一行专程到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以下简称冶金规划院),专访该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请他谈谈钢铁行业怎么来实现低碳转型,绿色发展。
图|2021年4月30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接受《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专访。 于宝源 摄
《环境与生活》: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您对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有怎样的认识?
李新创:“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意义非凡。我个人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第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为了争取更大发展主动权,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建设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第二,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十四五”要坚持创新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协调好经济提高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平衡。坚持结构优化的导向,要提升企业素质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产业体系,逐步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坚持效率和质量并重,效率和质量是发展的两个轮子,没有效率就没有发展、没有质量也没有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效率和质量原则是保障国内大循环实现的必要条件。
第四,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图|李新创出席在美国纽约召开的“第32届钢铁生存战略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环境与生活》:您对中国钢铁未来发展,特别是绿色低碳领域的发展,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李新创:钢铁工业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碳排放行业,也是落实碳减排的重要领域。钢铁行业应坚定将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利用环保、碳排放、能耗等约束手段,借助信息技术加强预警,防止粗钢产量过快释放;研究钢材进出口调整政策,缓解国内钢材消费强劲带来的粗钢供应压力;以创新驱动持续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创造并引领新需求,与用钢行业密切协同,全力发展具有轻量化、长寿命、耐腐蚀、耐磨、耐候等特点的绿色低碳产品,引导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下业绿色低碳消费,鼓励政府工程优先选用绿色低碳钢铁产品,通过提高消费质量和档次,实现下业减量用钢、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
二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原燃料结构,鼓励企业组织高效球团矿生产的基本工艺、熔剂性球团生产、高炉大比例球团矿冶炼、高炉高效使用块矿等先进工艺技术探讨研究和应用工作,减少烧结矿用量;继续加强高炉低焦比、高煤比冶炼技术探讨研究应用,减少焦炭用量。有序引导电炉短流程发展,加强废钢资源回收利用,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为电炉短流程企业;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电炉冶炼、废钢预热等先进工艺技术,逐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发展新能源及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鼓励钢铁企业因地制宜,充分的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使用占比,实现多能互补,实现能源结构和流程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三是强化节能及能效提升。加快提升钢铁企业余热余能自发电率,积极推广应用《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中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技术,促进高能效转化工艺、装备、管理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实现降耗及提效;鼓励钢铁企业及以钢铁为核心的工业园区建设智慧绿色微电网。推进能源管控系统优化,构建设备、工艺、系统“三位一体”能源管理模式,建立能源预测及调度优化模型,实现对能源产生和消耗的预测、平衡和优化调度,全方面推进能源配置智慧化,通过精益化管理为节能降碳赋能。建立并完善碳排放和传统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治理制度与体系,积极开展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相关研究,筛选编制《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推广目录》,带领企业优先采用具有更好协同治理效果的技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四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钢铁生产流程能源加工转化功能,构建以钢铁生产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与周边工业公司、居民及商业用户等实现煤气、蒸汽、氧气、氮气、氩气、水等互供,替代区域内能耗、污染物、碳排放较高的供应设施,实现区域能源、环境资源协同优化。大力推广以高炉渣、钢渣为原料的矿渣微粉、钢渣微粉生产应用;鼓励钢铁企业与水泥企业协同合作,延伸产业链,打造绿色低碳水泥及制品。鼓励开展高活性矿渣微粉、钢渣微粉研发技术与应用,提高水泥熟料替代率。推动钢铁与化工联产,依托钢铁企业副产——焦炉煤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富含的大量氢气和一氧化碳资源,生产高的附加价值化工产品;研究建立钢化联产“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统筹有序推进钢铁与石化、化工行业协同发展,研发推广钢化联产先进技术。
图|李新创发布“2020中国和全球钢铁终端消费需求预测研究成果、钢铁企业竞争力评级”
五是突破关键性低碳技术。重点围绕以高炉富氢(或纯氢)冶炼和气基竖炉富氢(或纯氢)冶炼为主的技术路线,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形成成熟的低成本制氢和富氢(或纯氢)冶炼商业化、产业化应用模式。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利用现有高炉开展氧气高炉低碳冶金工业化研究试验;引导和鼓励发展直接还原、熔融还原非高炉炼铁技术,发挥非高炉炼铁与电炉短流程炼钢的协同减碳效应。积极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技术和方法,结合地质利用或封存、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等,形成完整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工程。采取强有力和针对性的政策、投资和国际合作,加快实现规模化应用。
六是注重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保障。可在加快推进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及激励机制、建立碳监管刚性约束制度、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碳管控、加强低碳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开展相关工作,加快推进钢铁行业率先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助力碳中和愿景实现。
《环境与生活》:早在20年前,冶金规划院就布局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研究,也是工业领域第一个成立低碳研究中心的机构,当初为何会有这种战略性、前瞻性的研判?冶金规划院具体开展了哪些相关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对如今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李新创:钢铁行业是碳排放重点行业,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发展是钢铁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并将产生深远影响;正是认定了这一发展规律,冶金规划院早在20年前就着手布局低碳发展研究及实践工作,这也是我们从始至终秉承五度思维中“高度”思维的具体体现,从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考虑行业发展。中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一直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钢铁生产能源结构高碳化、突破性低碳技术支撑不足、配套技术工具尚不健全、基础能力尚显薄弱等。冶金规划院作为“政府机构的参谋部、行业发展的引领者、企业规划的智囊团”,致力于助推钢铁行业实现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开展行业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冶金规划院率先成立了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在钢铁碳核算方法学、碳配额分配技术方案、减排路线图、减排成本分析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开展了钢铁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现状研究核算、钢铁行业全国统一碳配额基准线制定、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研究、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分解与实施方案、钢铁行业深度脱碳研究、钢铁行业碳交易技术指南、参与碳市场测试运行方案、钢铁行业中长期电气化战略发展研究等碳减排专项研究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成果已上升到政策引导层面,例如,碳排放监测与计量技术探讨研究成果推动2018年国家MRV体系(碳排放的量化与数据质量保证的过程,包括监测Monitoring、报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的修正,以及碳交易试点地区广东省2019年碳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调整,并正在推动上升为国家基准线制定方法。
同时,在构建钢铁低碳发展理论方法方面,冶金规划院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构建了“数据平台-目标体系-实施路径-评价机制”一体化的钢铁C+4E低碳发展评价体系(以提高碳生产率为核心,实现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环境协同治理,构建形成钢铁生态产业链),设计了一套系统化的碳减排数据监测、计量与评估工具,并将成果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产品化,搭建了碳排放全过程管控与评估信息化管理平台,帮企业实现生产全过程碳排放的准确监测、评估差距与潜力分析,从而在现有经济技术可行条件下明确有效的改善措施。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获得实际应用,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标准及软件著作权,并荣获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二是推动钢铁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冶金规划院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领域重要的支撑机构,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成立的冶金标准化咨询服务事务所培育试点单位。设1个标准化研究中心、多个专业分技术委员会,已构建成熟的“技术+标准”双轨并行的标准化服务模式。
目前,冶金规划院已牵头、参与完成制修订绿色发展相关国家、行业标准80余项,在行业内更是率先开展低碳标准化工作。从2013年起,冶金规划院全面参与完成了现行钢铁及焦化生产企业碳核算方法学研究工作,是现已完成并发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5部分:钢铁生产企业》(GB/T 32151.5—2015)和《钢铁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规范》(RB/T 251—2018)两项标准的主要参与编制单位。同时,在推动行业夯实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正在开展《钢铁企业碳平衡编制方法》(2018—0453T—YB)和《钢铁企业碳减排成本核算方法》(2019—0392T—YB)等行业标准编制工作。
三是推动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从“十二五”期间,我院已陆续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开展了《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筛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项目》《国际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减排核查关键技术探讨研究示范》等研究工作,梳理形成钢铁行业减缓应对气候技术清单,并全方面开展了低碳技术减排成本的测算工作。今年冶金规划院还当选为“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低碳发展研究工作组、低碳标准研究工作组组长单位。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第一批从事低碳研究的专业化机构,冶金规划院具有深厚的研究底蕴和专业化团队,并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钢铁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国内外钢铁企业建立紧密的交流及合作伙伴关系,将为确保中国钢铁行业碳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助推钢铁企业在碳竞争环境下争取有利先机做出应有贡献。
四是助推行业开展低碳人才队伍储备。低碳研究整合能源、资源、环境、经济、管理等交叉性学科,需要多领域专业化人才储备。冶金规划院具备从地质、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水电风气、技术经济、总图、环保、能源低碳、管理、金融等各个专业和领域的人才队伍和专业设置。围绕钢铁低碳转型发展所有的领域遇到的专项问题,均能发挥很好的咨询服务作用,为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工作提供全面支撑。
五是开展降碳及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低碳发展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而其中工业行业将成为降碳达峰的重中之重。钢铁作为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已启动《钢铁行业碳排放达峰及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的编制。2020年底,冶金规划院受生态环境部委托,配合开展该行动计划相关目标、路径及配套措施的支撑工作。经过内外部讨论,目前已报送部委。目前,冶金规划院也为众多钢铁企业组织具体的低碳发展规划、碳达峰和碳减排行动方案。
《环境与生活》:请介绍冶金规划院在钢铁产业超低排放领域为政府、为行业和企业做了哪些支撑服务?成效如何?还有哪些需要继续提高的?
李新创:冶金规划院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领域,充分践行了“政府机构的参谋部、行业发展的引领者、企业规划的智囊团”的自我定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而言,在为政府服务层面,我院直接参与了超低排放的顶层设计以及细化方案,作为主要参编单位参与了《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环大气〔2019〕35号)、《关于做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工作的通知》(环办大气函〔2019〕922号)等重要文件的编制工作。
在行业层面,我院为帮助行业充分理解政策,协助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编制了《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技术指南》(中环协〔2020〕4号)等超低排放有关政策文件,并开展一系列培训及解读工作,提高行业对超低排放的认识并助力行业实施全面改造工程。
在企业层面,自2019年底《关于做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评估监测工作的通知》发布以来,我单位已经为全国数十家钢铁企业组织了超低排放门槛评估或正式评估工作。其中作为主要评估单位,全程参与全行业首家超低排放企业及A级企业——首钢迁钢的评估过程,该项目获得2020年度冶金科技奖一等奖;截至2021年3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上郑重进入公示环节的15家钢铁企业中,12家企业的评估监测工作均为我院参与开展。
下一步,我院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生态环境部做好超低排放项目的落地,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有效提升钢铁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树立行业绿色发展新标尺,营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为促进行业高水平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公司可以提供先进环保系统解决方案,助力钢铁企业全面长效超低排放达标.
《环境与生活》:您在冶金规划院官网的致辞中表示,冶金规划院的发展记录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冶金规划院也在钢铁规划咨询方面形成了综合服务的独特优势,赢得了政府、协会和广大企业的认可。请您谈一下独特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新创:优势之一是人才队伍和专业配套。冶金规划院拥有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规划实践经验比较丰富,既懂技术又熟悉国家政策、工程咨询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专家队伍。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80%,其中,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称人员占70%,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占50%。专业覆盖钢铁工业全流程所有的领域,具有“一条龙”综合咨询服务的独特优势。
优势之二是为各级政府长期服务积累了丰富经验。冶金规划院完成了数千个政府专题研究、行业和企业规划、技术咨询等项目,其中,完成了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原冶金工业部、原国家经贸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水利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大批重大专题研究,全程参与了国家钢铁产业“五五”至“十四五”发展规划、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钢铁产业技术装备政策、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等编制工作,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等有关政策和标准的研究,为国家出台和解读钢铁行业发展政策提供翔实依据;为各级政府编制完成了钢铁产业联合重组规划、钢铁产业及上下游产业聚集区规划和工业园区规划,凭借高水平的优质服务在山东省、河北省等产钢大省钢铁产业调整调整规划中贡献突出,获得各级政府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优势之三是为众多公司可以提供了规划咨询服务。冶金规划院完成了数百家钢铁企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多个五年发展规划;编制企业钢铁结构调整规划、联合重组和产业布局规划、搬迁规划、技术改造升级规划、循环经济规划、总图物流规划、节能减排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清洁生产建设“两型”企业规划、超低排放预评估与改造实施、低碳发展规划;铁矿资源开发规划;钢材市场和钢铁物流园区规划等规划咨询项目,为各类钢铁企业全产业链规划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工程咨询和管理咨询高端服务。
优势之四是引领全球的国际视野。冶金规划院已先后完成40多个国别规划以及100余项的海外咨询业务,深受各国政府和企业好评;为国内公司可以提供“走出去”资源开发和钢铁发展规划;参加中美战略对话、OECD钢铁论坛,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钢铁及相关会议、论坛,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在全球发声。
总之,成立于1972年的冶金规划院慢慢的变成了“政府机构参谋部、行业发展引领者、企业规划智囊团”,集百家之长为一家服务,充分的发挥自身“1+N”整体解决方案集成优势、人才队伍优势、政策研究优势、理念优势、产业链优势、市场研究优势、平台优势及质量保障优势,全力保障行业、企业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
《环境与生活》: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今天的冶金规划院慢慢的变成了钢铁发展规划咨询的权威机构,多次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表彰,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咨询一等奖”等诸多奖项。请问李院士,在“十四五”期间,冶金规划院在改革发展方面还会有哪些新布局?
李新创:近年来,我院以打造“一体两翼大平台”为核心,一业多地,多业并举,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行业认知度不断的提高,业绩屡创新高,实现着跨越式发展。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五度思维”的纲领性指引,更离不开全院上下高效务实的执行力。
第一,“五度思维”统领发展。我提出的“五度思维”包括:高度、广度、深度、速度和满意度,这是我院思考、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我院服务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准则。
广度提亮点,以广阔的视野研判事物的发展规律,同行学习能进步,跨行学习能飞越;
深度重实施,深入浅出重实效,专业储备深度就是要契合企业关注度,与客户深度对接,提出切实可行方案;
速度是机遇,掌握信息的速度就是机遇,学习创新推出新产品的速度就是竞争力;
满意度是目标,检验工作成功的关键标准是满意度,追求客户满意、社会环境发展满意,兼顾客户不相同时间段目标,追求短期、中期和长期满意等。
第二,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效执行。人才是冶金规划院最宝贵的资源,我院十分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活力,最大限度地考虑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毕业高校等。人才教育培训方面,首先是做好内部培训,使员工业务水平稳步提升,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干部输送培养,年轻同志基本都要在设计院所和国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实习借调,增长才干,拓宽视野,紧扣行业和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院始终以行业高水平发展为己任,深入研究行业发展,站在国家发展的策略高度,谋划布局低碳发展、循环经济,智能制造和超低排放。继续积极呼吁并推进兼并重组,并在淘汰落后、压减产能督导中提供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支撑。
李新创,男,1964年10月生,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被聘为“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研究室首席专家。
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中国钢铁工业“八五”至“十四五”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拥有很丰富的大型项目组织经验,对行业发展和市场动态有着深入的研究,主持或牵头承担国内外数百个钢铁企业和地区的发展规划以及重点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先后代表国家参加第2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G20钢铁论坛数轮谈判,并参与众多国际规划咨询和合作谈判。
发表有关钢铁工业发展论文约150篇,编著出版的著作有《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中国钢铁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之路》《中国钢铁未来发展之路——减量 创新 转型》《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关键技术》《The Road Map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