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是属于过去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我将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刘纪峰教授现任三明学院科技处(社科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长期从事城市地下工程及固废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多年来,他从始至终坚持科学技术创新,不曾停下对于新技术、新方法探索的脚步。
“与老本科院校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校时间短,我们在科研经费投入、平台和团队建设、科研氛围、成果积累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所以我在从事科研工作时会摆正心态,不盲目攀比,特别注重‘顶天立地’。”
一方面,他多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他将主要精力放在“立地”上,主动根据福建省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来做研究,先后在福州地铁1号线典型软土工程特性及其治理、金属尾矿微粉资源化利用、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预控等方面,主持或参与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10项项目,累计获得专利13项。其中一个项目采用机械力化学活性化技术,实现对尾矿的绿色环保高效利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且全部转让给行业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年效益达千万元。
岩土工程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技术发展却日新月异,要解决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虽然已是博士,但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才能不断解决工程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带来的新挑战。
2012年,他强忍心中对自己年幼孩子的不舍,毅然踏上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学之路。在美国访学期间,他过着“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四点一线的生活,像一块海绵一样孜孜以求,努力汲取前沿技术与先进理念。学业完成后,他断然拒绝国外有名的公司的高薪聘请,将自己的一身本领带了回来。
三明地处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滑坡在当地的地质灾害中所占比例达75.9%,每年造成损失达千万元。
2018年,刘纪峰与卫星遥感专家王仁享院士合作,成立三明学院院士工作站。在院士的指导下,刘纪峰成立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基于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的沙溪河岸地质灾害预控”“基于卫星遥感的山区公路滑坡预警及自动化监测”等项目,针对地质灾害高危地区进行重点监测和预报预警,探索遥感测绘成果解译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面的应用。
山体滑坡发生时,刘纪峰总会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采集第一手资料,确保项目得到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山体滑坡发生地方往往人难走、路难行,并且存在着二次滑坡的隐患。“但是如果不在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把地质条件、存在的地质问题一一搞清楚,就无法为怎么样才能解决滑坡做出科学的决策。”刘纪峰说。
正是由于他与研究团队不怕苦、不怕累的科研精神,项目取得良好成效,提高了地质灾害识辩和预警预报水平,为灾前风险评估奠定了技术基础,为林业普查、林木虫害监测、国土规划和减灾救灾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连续三年被聘为科特派的刘纪峰,带领一群年轻有为、怀揣梦想的科研人员聚集三明学院,成立了“金属矿高效资源化利用研发技术”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让高校科研人才、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助燃剂”。
福建省内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采矿公司制作过程中排放大量金属尾矿。刘纪峰发挥团队专长,积极探索尾矿资源化利用,力求将这些金属尾矿“变废为宝”“吃干榨净”。
他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同研发了基于尾矿微粉的干粉砂浆、高性能瓷砖胶等新型建材产品,为公司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年均6000余万。
尾矿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至今,与合作企业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并全部实现产业化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度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与企业合作编制的DB35/T1467-2014《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尾矿微粉》已成为福建省区域标准,与合作企业编制的T/CECS732-2020《铅锌铁尾矿微粉在混凝土中应用作业规程》和T/CECS10103-2020《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铅锌铁尾矿微粉》国家标准已批准颁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小诗,较为符合我的科研工作体会。”从蹒跚起步到蒸蒸日上,从夯实基础到做强做大,从默默无闻到赢得肯定,刘纪峰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不断践行着科技工作人员的初心和使命。